免费字体黑体 为什么手机默认字体总是粗体?花哨的字体只会影响吃瓜速度
当我们拿起手机时,无论是浏览新闻、阅读文章还是查资料,看到的总是黑体字。
无论是苹果手机上的默认字体“萍方”,还是小米手机上的系统字体MiSans和华为的HarmonyOS Sans,都是在黑龙江的基础上修改的。
苹果、小米、华为手机默认使用的字体为黑体或黑体修改体。
为什么在众多字体中,默认显示字体总是选择粗体,而不是宋体、楷体,甚至是花隶体?
与宋体、楷体等字体最大的区别是黑龙吉是无衬线字体,也就是说没有“脚”
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页脚”
学过书法的朋友可能知道,写左右等笔画时需要“停顿”,即正反面的粗细不同,这样看起来更美观。宋体、楷体等衬线字体通过在点、笔画、笔划、勾等处添加首尾装饰,强调笔画的走向和连续性[1]
无衬线字体在笔画的开头或结尾没有任何装饰,因此看起来干净利落[1]。
因此,粗体首先被用作印刷字体,比如常见的“No Passage”。这种没有多余字体装饰的文字,给人以强烈的规律性和严肃的效果。
与卷曲字体等相比,粗体字体表示的“禁止通行”更具警示意义。
进入移动通信时代,受限于屏幕显示技术,黑体成为当时屏幕显示的主流选择。
这是因为早期手机的屏幕不大,分辨率也不高。很容易看到像素网格,因此无法显示多余的笔画[2]。
可以用绘图软件来测试一下:用粗体、楷体在低像素网格中打出同一个单词。可以发现,左边的粗体笔画清晰可见,而右边的楷书笔画则比较浑浊,尤其是“绍”字。已经是一片模糊了。
从“的”字对比可以看出,在同样低像素的情况下,黑体的笔画更加清晰。
汉字笔画的复杂性决定了屏幕需要更多的像素。例如,在16X16的小像素网格中,可以完全显示黑体。更复杂的衬线字体(如宋代)需要更高的像素网格(至少24X24像素)才能充分呈现独特的形态特征[2]。一个英文字母只需要5X7像素[3]。
以早期经典手机诺基亚6610为例免费字体黑体,其屏幕像素分辨率仅为128X128[4]。根据上述字体呈现网格要求,如果使用黑体字体,一屏可以显示64个汉字,但如果使用宋体,则只能显示25个汉字。
如今的屏幕像素密度已经可以超过300PPI(每英寸300个像素,约2.54厘米),看上去与普通印刷几乎无异。显示精度不再是问题,这意味着中文屏幕显示字体的设计可以摆脱技术限制,拥有更多的设计可能性[5]。
以安卓手机为例,你可以选择可爱的圆形或写意的草书来展现你独特的个性。
但为什么现在的手机仍然使用黑体作为默认字体,看起来“死板”呢?
衬线字体复杂的结构和笔画,使得草书等异形字体“清晰”但并不“易读”。
在针对屏幕阅读字体的具体实验中,没有受过设计训练的人普遍认为衬线字体较细的笔画在屏幕上显得模糊、不够清晰 / 涂虫创意
比如,当你吃瓜的时候,如果你正在看草书的聊天记录,你就会感到“模糊”和“疲倦”。但如果聊天记录默认为粗体,那么即使是几十页的 PDF 也可以在几秒钟内轻松消耗掉。这是因为从屏幕上的实际阅读体验来看,无衬线字体更容易阅读。
2016 年,土耳其的研究人员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来比较屏幕上阅读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
参与者被要求找出以不同字体呈现的两篇不同文本中拼写错误的单词。研究结果表明,阅读衬线字体时比阅读无衬线字体时更容易发现拼写错误的单词。同时,阅读衬线字体比阅读无衬线字体需要更多时间[6]。
对于年长的父母来说尤其如此。
2022年的屏幕阅读测试发现,7种字体中,37名年龄在60-69岁的老年受试者阅读微软雅黑字体的时间最短,平均仅为24.74秒。相比之下,阅读雅松(一种专门为屏幕显示而设计的宋体字体)的平均时间约为28.88秒,而阅读凯体则达到32.33秒[7]。
研究还发现,老年人更习惯手机上的无衬线字体。在易读性的主观评价中,微软雅黑字体的舒适度评分最高,被认为是最不疲劳的字体[11]/图虫创意
另外免费字体黑体,默认的字体选择是粗体,这也是一个“省事”。
与西方字体相比,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中文字体非常少。以开放版权的谷歌字体库为例,拉丁字体有1459种,而中文字体只有13种[8]。
这背后是中文字体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手机字体一般有27533个汉字[9]。如果要设计新的字体,就需要对每个汉字的每一个笔画进行重新布局和调试:笔画有多粗,斜度是多少,笔画之间的间隙如何。多少……这肯定代表着大量的人力成本。
制作字库,首先需要手绘出想要设计的字体,然后传输到电脑上变成数字矢量图,然后从设计好的二三百个中提取出基本笔画和部首。 “模板人物”进行详细设计。总结并调整。最后将近万个常用汉字放入软件中进行编码,建立字库[10]。
设计一个角色大约需要半个小时,设计一个完整的角色库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不包括来回调试所花费的时间[10]。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设计师通过手绘特定汉字的位图草稿将汉字数字化,并经过多次修改/[3]
国内一家字体设计机构曾表示,开发一款字体的成本要几十万,有些复杂的甚至要上百万[11]。
即便如此,目前的手机厂商也会在黑宝的基础上进行特殊定制,演化出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黑宝变种。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小米一样,2011年推出第一代手机[12],2016年推出定制字体小米兰亭,2023年推出支持600多种语言的MiSans Global[13]。
苹果手机在2015年推出iOS9时[14],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苹果”字体[14]。
因为这不仅可以凸显自己品牌的独特理念,还可以让用户在使用不同语言、不同产品(包括平板电脑和手表)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一个统一且易于阅读的界面展示[13 ][15]。
如今,你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手机上字体的粗细、大小和间距。回顾这些字体的创作历史,粗体仍然是它们设计的基础。